当前位置:首页 > 词语大全 > 枢密使的读音_枢密使的意思_与枢密使有关的句子
枢密使的中文意思:1.官名。唐代宗始置,以宦官为之。其后宦官以此干预朝政,甚至废立君主,至昭宗时始改任士人。五代﹑后梁改名崇政使,后唐复称枢密使。宋代则以之称枢密院的长官。明以后多用为掌管军事的大臣的代称。
枢密使读音:shū mì shǐ
首字母:s
(1) 晏殊991~1055年,字同叔,抚州临川(今江西)人。北宋景德中以神童入试,赐同进士出身。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,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。其词擅长小令,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性致,语言婉丽,颇受南唐冯延巳的影响。原有集,已散失,仅存《珠玉词》及清人所辑《晏元献遗文》。又编类书《类要》,今存残本。后人称之为“词人宰相”。
(2) 【远嫁思念家乡的说说】包拯曾任开封知府,官至副枢密使。《宋史·包拯传》说:“拯为开封,其政严明,人到于今称之。”又云:“拯立朝刚毅,贵戚宦官为之敛手,闻者皆惮之,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……京师为之语曰:关节不到,有阎罗包老。”朝中有了包拯这样刚正的官员,那些王公贵戚宦官,一个个都收敛了。民众都寄希望于铁面无私的包拯。
(3) 不过三司使号称计相,也就是管理财政的宰相之名。因此,三司使是仅次于宰相副宰相和枢密使的顶级高官,两省五品以上的高官,以及一些馆阁学士才能充任。
(4) 绍兴三十二年(1162年)六月,高宗逊位于太子赵昚(即宋孝宗),南宋政局发生重大变化。孝宗即位后,锐意恢复,起用张浚为枢密使,不久又任其为相。
(5) 赵匡胤在后汉时投奔枢密使郭威,致身行伍,并于后周世宗柴荣在位时随征北汉南唐,屡建战功。柴荣病重时,升为殿前都点检,成为禁军最高统帅。显德七年(960年),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。旋即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,并回京逼迫后周恭帝禅位。同年,赵匡胤登基为帝,改元建隆,国号“宋”,史称北宋。
(6) 少主即位,不少王族对王位依旧虎视眈眈,萧绰虽然封诏,但是主少国疑,母子二人茕茕孑立。在这紧急关头,南院枢密使韩德让挺身而出,在萧太后的默许下,更换朝臣,辅佐辽圣宗,平息了一场风波。这韩德让原是汉人,但是他们祖孙三代都顶着“宫分人”这不光彩的出身被人鄙夷,韩德让想要摆脱这种桎梏,于是兢兢业业,鞠躬尽瘁,在景帝还在位时期就脱颖而出,官至南院枢密使,又因为辅佐辽圣宗顺利登基,一时之间成为朝廷显赫重臣。
(7) 德佑元年(1275)正月,闻元军东下,文天祥在赣州组织义军,开赴临安(今杭州,当时南宋的京城)。次年被任为右丞相兼枢密使。其时元军已进逼临安,被派往元营中谈判,遭扣留,押往北就。二月底,天祥与其客杜浒等十二人,夜亡入真州。复由海路南下,至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。景炎二年(1277),进兵江西,收复州县多处。
(8) 答北宋三司使应该是四品以及以上的官员。在北宋三司使与宰相副宰相枢密使同为京官,可以说是朝廷重臣,也算是高官阶层的。三司使通常是由大理寺刑部尚书御史中丞合称为三司使,其中大理寺的最高长官为大理寺卿,为正四品;刑部尚书是六部之一的长官,通常为正三品,而且很多重臣如宰相级别的通常兼任;而御史中丞是御史台的最高长官,也是正三品高官,所以三司使是不低于正四品以下的。
(9) 三司的长官为三司使,又称计相,地位仅次于侍中或者同中书门下,也就是“宰相”,与“副宰相”参知政事枢密使略同,可以看作分管财务的副宰相。与他类似的,是枢密院的枢密使,枢密使一般也看作为分管军事的副宰相。
(10) 包拯曾任开封知府,官至副枢密使。《宋史·包拯传》说:“拯为开封,其政严明,人到于今称之。”又云:“拯立朝刚毅,贵戚宦官为之敛手,闻者皆惮之,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……京师为之语曰:关节不到,有阎罗包老。”朝中有了包拯这样刚正的官员,那些王公贵戚宦官,一个个都收敛了。民众都寄希望于铁面无私的包拯。
本文标题《枢密使的读音_枢密使的意思_与枢密使有关的句子》,本文网址:https://www.xxz0743.com/ci/122618.html